河南水文信息网  |  加入收藏

您现在正在浏览: 首页 » 学习园地 » 学习园地 » 正文
 

贾鲁河的历史文化背景

发布时间: 2021-08-04 11:51:32  浏览次数: 3432

       千年古河贾鲁河,历史源远流长,文化底蕴深厚,是郑州市的母亲河,曲折蜿蜒的河道,自西向东,环绕大半个郑州市区,被称为郑州市的“金腰带”。贾鲁河综合治理是践行新发展理念、打造美丽郑州的迫切需要,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,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。2016年,郑州市委、市政府提出了将贾鲁河打造成郑州市的“金腰带”“绿珠链”,建成安全河、景观河、生态河、幸福河和文脉河,使之成为郑州市新的名片。

       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山区圣水峪一带,由郑州市西南部蜿蜒而下,经尖岗水库、西流湖、郑州市区北部,向东经中牟至尉氏、扶沟、西华、周口市川汇区入沙颍河,最终汇入淮河,全长256km,流域面积5896km2。贾鲁河郑州境内河段长137km,自西向东,汇集了金水河、索须河、七里河、熊儿河等河流,流经二七区、中原区、高新区、惠济区、金水区、郑东新区、中牟县七个行政区。

       一、起源于先秦,发展于汉魏

       据考证,贾鲁河的前身即楚汉相争时的“鸿沟”。鸿沟是黄河流域最早的人工运河,乃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所凿。该水系以荥泽、圃田泽为天然水源,蜿蜒东流,一直延伸到颍水,最后汇入淮河。发源于古郑州的这条主干水道,连通诸水,交织成网,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河流的水路交通网。有力促进了沿岸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,为此后秦汉两代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。

       两汉时期,中原大地的水运规模与技术有了很大提高。这时鸿沟先后改称为“荥阳漕渠”“汴渠”,这条水路仍然是沟通黄河、淮河的骨干水道,为联系中原与东南地区漕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由于当时黄河发生剧烈变化,造成黄河、济水、汴渠水系乱流的局面,漕运航道淤塞严重。东汉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,著名水利专家王景奉诏主持对黄河与汴渠进行治理,修复荥阳以下千余里黄河大堤,整治汴渠河道,新建济水引黄闸门。经过大规模治理,郑州至开封之间的航运得到了恢复与发展,形成800余年的黄河安流局面。

       魏晋南北朝时期,黄河与汴渠得到了进一步的整治维护。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后,从今郑州至开封以南,加强了漕运的管理,为更大规模开发航运打下了基础。

       二、兴盛于隋唐,剧变于两宋

       隋朝的建立,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。黄河中下游先后完成了广通渠、通济渠和永济渠等大型人工运河,形成了隋唐大运河水路交通网。其中的通济渠中段以今荥阳汜水为起点,引黄河水跨郑州向东至开封,与原汴渠上游合流,加以浚深和拓宽,开封以下则与汴渠分流,另开新渠,经商丘、永城、安徽泗县等地,注入淮河。通济渠历经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金、元等朝代,通航长达720年。尤其是唐代,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都城的日益繁华,漕运更成为从江南向京都输送粮食物资的大动脉。唐玄宗年间,针对河道泥沙淤塞、漕运行舟不通的症结,朝廷曾征发郑州、开封等地3万多人,疏浚郑州附近的板渚口旧河道,使郑州、开封、洛阳之间的漕运能力大为提高,创造了唐代漕运量的最高记录。

       北宋时期,朝廷为解决都城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,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河、惠民河、金水河和广济渠,并称“漕运四渠”,形成了新的水运交通网。其中的汴河,自今郑州荥阳东北的西汴口引黄河水东流,经郑州、中牟至开封分为两股。东南富庶地区的漕粮百货,均由该渠运往京师。在当时人心目中,汴河就是立国之本。

       但是,汴河既然以黄河为水源,就难免面临河水高含沙量的问题。至熙宁年间,开封以东的汴河河底高出堤外地面4米多。为解决汴河泥沙淤积,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朝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在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县汴口之间开渠五十里,引伊水、洛水入汴河。后因水源不足,又恢复引黄河为水源,汴河依旧淤浅。

       北宋末年,战祸频繁,汴河堤岸多处决堤,水流干涸,“漕运四渠”先后被堙废。“隋堤望远人烟少,汴水流干辙迹深”,这一诗句即为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。

       三、中兴于元明,衰落于晚清

       元朝末年,黄河决口频繁,淹没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地10多个州县,两岸百姓苦不堪言。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年),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之际,出任工部尚书、总治河防使,征发河南、山东17万民工与士兵,开始浩大的治河工程。他采取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,修筑堤坝,首次采用沉船法最终堵住了决口,平息了多年的水患。在这次治理黄河过程中,贾鲁从今郑州新密开凿了一条新的引水河道,经郑州、中牟向南到开封,而后通过古运河入淮河,这就是今天贾鲁河的流向。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治水专家,人们这条运河称为“贾鲁河”。

       明朝弘治年间,黄河再次决口并淤塞贾鲁河。刘大夏奉命对黄河、贾鲁河故道进行治理疏浚,自中牟开长35公里新河,导水南行,由此,贾鲁河漕运迎来了北宋以后第二个繁荣高峰,其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,这时的贾鲁河又有“运粮河”之称。

       清道光、同治及光绪年间,黄河先后发生6次决口,洪水大溜屡经贾鲁河,河道严重淤塞,终致通航湮废,一度中兴的水运盛景繁华不再。咸丰五年(公元1855年),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,结束了南流局面。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寇西犯,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,导致黄河改道,滔滔黄水顺贾鲁河南下,贾鲁河又遭受了一场生态劫难。

       【河道整治】

       贾鲁河由汉代鸿沟和宋代惠民河基础上演变而成,是历史上黄淮相连的水道。 黄河在郑州、 中牟一带决口、 多经贾鲁河流入颍河, 沿岸土质松软, 容易冲涮淤积。 为漕运需要,历代都不断进行治理,仅清代局部或全线治理就达19次以上,1927年、1936年都曾进行过治理。1938年6月,黄河在花园口扒口后, 主要沿贾鲁河、 沙、 颍河进入淮河。

       1946年1月, 开始堵复花园口, 但留下宽阔的黄河旧道成为贾鲁河故道。 从郑州到中牟一带, 河槽宽浅, 宽者达4公里以上; 中牟至扶沟, 河槽宽1~2公里; 扶沟至西华间,河宽1公里左右; 西华以下, 河槽渐窄深, 入颍河处, 宽仅150米。

       1950年以后, 贾鲁河上游修建7座中型水库, 28座小型水库。 干流未进行过系统治理, 沿河的原生产堤,在大水后都培修加固, 逐渐形成堤防, 总长131.5公里。 1958年后, 对贾鲁河进行梯级开发, 干流上曾建拦河闸14座。 70年代以后, 尚保留中牟(改为桥)、 后槽、 高集、 扶沟、摆渡口、 阎岗、 周口等几座拦河闸, 除周口闸 (8孔, 孔宽6米, 设计过水能力600立方米 /秒, 校核过水能力1200立方米 /秒)能满足排水要求外,其他闸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影响。 由于大量引黄输水和关闸蓄水, 使河道淤积7500万立方米。 群众在河滩修生产堤57条, 拦滩渠20条, 路坝30条, 阻水桥48座, 机灌站50处, 并且在河滩种植阻水树木和荻苇15万亩, 使西华县以上行洪滩地由1000多米缩窄为100~200米, 河道泄水能力大大降低。 1984年汛期,扶沟站最大实测流量185立方米每秒时的水位, 比1956年720立方米 /秒时的水位还高0.44米, 堤防多处漫决, 淹地100多万亩。 经多次清障, 扶沟以上贾鲁河的泄洪能力仅恢复到200立方米/ 秒, 只及50年代的1/4。 贾鲁河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8条支流, 治理后的除涝标准是:7条达到5年一遇,5条达到3年一遇,2条低于3年一遇。双洎河上修建了佛尔岗中型水库, 并对堤防进行了多次培修。

       四、重生于涅槃,愿景于当下

       斗转星移,岁月悠悠。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蓬勃发展,饱经沧桑的贾鲁河得到了持续治理开发。郑州境内的贾鲁河上游先后兴建了尖岗水库、常庄水库、金海水库,成为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。由贾鲁河旧河道改造形成的西流湖,碧波荡漾,景色秀丽,是人们游览的好去处。

       然而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的急剧增加,贾鲁河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凸现。河道内修建违章建筑、随意倾倒垃圾等现象蔓延,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,阻水严重。由于天然径流减少,河流环境流量不足,污水处理及排污配套管网建设滞后,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与水库,导致水质污染严重。贾鲁河水系的生态恶化,严重制约了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。

       河流是大地的血脉,是城市景观的灵魂风韵和文化载体。如今,郑州正在向建设国际化航空大都市迈进,作为郑州市的母亲河,贾鲁河的生态环境事关这座城市的对外形象和生态建设的成败。为此,郑州市决计以“城市河道治理六重奏”的规划理念为引领,打一场生态水系建设大决战。

随着贾鲁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,这条古老的河流将迎来一场华丽蜕变。可以想象,那时的贾鲁河,水流清澈,波浪相拥;蜿蜒两岸,树木葱茏,胜迹点点。在这里,人们休憩健身,纵情游览。贾鲁河,将成为郑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 

 

       贾鲁河还有一条重要支流叫双洎河,也是一条文化河

 

       双洎(jì)河,发源于河南郑州登封大冶镇,溱(zhēn)水洧(wěi)水在交流寨村会流后称双洎河。流经新密新郑、长葛市后转向东南,从新郑市黄湾出境在周口市扶沟县曹里乡摆渡口村汇入贾鲁河,全长176公里。建国前,双洎河上自新郑,下到扶沟,商客船只不绝,上行运粮,下行运煤,颇为便利,南席镇停泊码头,甚是繁华,但缺乏水利设施,河水不断泛滥,造成很大灾难。建国后,航运完全停止,中、下游多处兴建水利设施,有除涝、灌溉之利,然而由于上下游争水,每到干旱季节,河道干涸,致使沿河提灌站不能发挥效益。

       河上长葛境内有佛耳岗水库,库容量5100万立方米。位于长葛县城东10公里双洎河中游, 控制流域面积1338平方公里,是一座平原河谷水库。

       双洎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,更是一条文化河。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》中的国风·郑风·溱洧》就提到这条河流。

 

       《诗经》《国风·郑风·溱洧》原文

 

       溱与洧,方涣涣兮。士与女,方秉蕳兮。

       女曰观乎?士曰既且。且往观乎?洧之外,洵訏且乐。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。

       溱与洧,浏其清矣。士与女,殷其盈矣。

       女曰观乎?士曰既且。且往观乎?洧之外,洵訏且乐。维士与女,伊其将谑,赠之以勺药。   

       注释 :⑴溱[zhēn]、洧[wěi]:河名。溱,古水名。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,东南流,会洧水为双洎[]河,东流贾鲁河。洧,古水名,源出河南登封县阳城山。     

       ⑵涣涣:冰河解冻,春水满涨的样子。   

       ⑶秉:拿着。   

       ⑷蕑[jiān]:香草名。生在水边的泽兰。当地当时习俗,以手持兰草,可祓除不祥。《·陈风·泽陂》:“彼泽之陂,有蒲与蕑。”这里用为兰草之意。     

       ⑸既且:已经去过了。    

       ⑹且:姑且。    

       ⑺訏[xū]:广大无边。     

       ⑻维:语助词,无意义。     

       ⑼伊:嬉笑貌。   

       ⑽勺药:又名辛夷。这里指的是草芍药,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,又名“江蓠”,古时候情人在“将离”时互赠此草,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。又:古时“芍”与“约”同音,“芍药”即“约邀”,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。  

       ⑾浏:水深而清。   

       ⑿殷其盈兮:人多,地方都满了。殷,众多。盈,满。     

       ⒀将谑:与相谑同,相谑:相互逗弄玩笑   

       译文     

       溱与洧    溱水流来洧水流,     

       方涣涣兮  春来涨满那沙洲。   

       士与女    青年小伙和姑娘,   

       方秉阑兮  清香兰花拿在手。   

       女曰观乎  姑娘说道,"且去游!"   

       士曰既且  小伙子说,“已经游过了”;    

       且往观乎  不妨再去走一走!"   

       洧之外    洧水河那里,   

       洵訏且乐  地大人多真快乐   

       维士与女  到处挤满男和女,   

       伊其相谑  又是笑来又是说,   

       赠之以勺药 互相赠送香芍药。     

       溱与洧    溱水河来洧水河,     

       浏其清矣  河水深清起微波。   

       士与女    青年小伙和姑娘,   

       殷其盈矣  一伙一伙真是多。   

       女曰观乎  姑娘说道:"去看看!     

       士曰既且  小伙子说,"已看过,   

       且往观乎  不妨再去乐一乐!"     

       洧之外     一走走到洧水河。     

       洵訏且乐   地方宽敞人快活,   

       维士与女   到处挤满男和女,   

       伊其将谑   又是笑来又是说,   

       赠之以勺药  互相赠送香芍药。   

       鉴赏    

       《溱洧》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,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。今人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,秦观有词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一洗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哀怨,但这种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爱情未尝不是短暂人生中漫长的遗憾。其实,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,即农历三月三。它称为上巳节。又称女儿节。上巳节的风俗,是在春天聚会、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,《诗经》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。《论语》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七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。王羲之《兰亭序》,“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”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,已趋风雅;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而今天,三月三,荠菜煮鸡蛋。我们多只记得“春在溪头荠菜花”。这个美好的节日连着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时间长流。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历史之源吧,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。    

       “溱与洧,方涣涣兮。”简简单单七个字,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、兴奋和欢乐的气息!一声虫唱,点醒了春光;一颗芽胞,点亮了春昼;一剪燕尾,点破了春江水先暖;一滴清露,点染了春风花草香。爱情,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,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。男女邂逅,情愫暗生。女子含笑询问,“......

       双洎河的传说

       ■毛德民

       关于双洎河名称的来历,有一个凄美的传说。上古时期,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,姑娘名叫溱,小伙名叫洧。中原一带有踏青游春的习俗,这年春天,溱和洧来到田野里玩耍,你追我赶,时而扑蝴蝶,时而吹柳哨,玩得十分开心。溱还把一束兰花送给她的情哥哥洧,洧又掐了一束芍药花送给情妹妹溱。有人看到这对男女相爱的情景,写下了一首爱情诗——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。诗云:“溱与洧洧,方涣涣兮。士与女,方秉蕳兮。女曰‘观乎?’士曰‘既且。’‘且往观乎!’洧之外,洵且乐。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芍药……”古时候,在郑国的郊外,洧水河边,春光烂漫,成群的青年男女来到这里踏春游玩。他们无拘无束,女的手拿兰草,男的手拿芍药,他们通过嬉戏选择佳偶,如看中了对方,女子送与兰草,男子送与芍药。《溱洧》是《诗经》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,它生动地描绘了男女自由表达爱意的情境。

       溱和洧相爱,可溱家父母不愿意,溱家是个富豪,不愿意让女儿嫁个平民之子,想攀个官家子弟。溱和洧不能公开相聚,若被发现,就会遭到家人的毒打。但是,他们已立下了海誓山盟,明的不行就暗地里约会。有一次,他们又约会于村西桃园,溱哪里知道,她家的家丁悄悄盯梢于她,他们商定的回家稍作准备、半夜私奔西山的计划被家丁听到了。家丁唤醒醉酒的老爷时,天已黎明,老爷看女儿已经出逃,忙派家丁及族人向西方追去。

       溱和洧一路西行,来到嵩山脚下。看到身后有人追赶,他们立觉大事不好,二人拥抱着说:“我们二人永不分离,就是化成水,也要奔向东海汇聚。”他俩登上阳城山,二人对起歌来。溱唱:“我想哥哥泪花流,千山万水难舍丢。一腔心愿化雨水,直奔东海不回头。”洧唱:“我把妹妹比凤凰,心善貌美动心房。双双牵手西天去,就是做鬼也风光。”这凄美的歌声在山下听得一清二楚,追他俩的人也停住了脚步。这时,溱和洧紧紧拥抱,泪水喷涌而出,他俩手牵着手,双双跳下了悬崖。

       嵩山脚下,顿时出现了两股激流,向东流去,流到新郑的大隗镇,两股激流合为一股,进入扶沟古河到颍水,而后东去大海。据当地老百姓讲,这两股激流就是溱和洧的泪水变的,一个叫溱水,一个叫洧水。因为溱和洧立下了汇聚东海的宏愿,两股水各自流,怎么也到不了颍水,更到不了东海。于是,两股水合成一股,经鄢陵、扶沟到颍水,奔泻到大海。合流后的河叫双泪河,以后觉得此名不雅,又在“目”字上加上一撇,成为双洎河。“洎”是到达的意思,“双洎”,也就是双双到达的意思。

 

本文相关信息

本文暂无相关信息!


周口水文水资源测报分中心版权所有
电话:    邮编:    E-MAIL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