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来自水文家庭,我父亲是一名水文职工,年幼时就听父亲讲水文的故事,对水文工作充满好奇和憧憬,水文伴我成长。1995年我有幸成为一名水文职工,初到水文站工作给我印象是:偏僻、破旧、交通闭塞。站上职工都各自生火做饭,米、面、油都要到3公里外的镇上去买,生活用煤也要到镇上自己去拉。但在当时,水文站比起农村条件还算优越,毕竟是单位,吃商品粮,拿工资,工作学习,开会讨论,秩序井然。在工作中,我第一次了解水位、流量、水温、降水量、水文情报、蒸发量等专业术语,所有的一切对刚入水文行业的我都充满了新鲜。工作一段时间后,才逐步了解水文工作的重要,它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水文数据,是防汛抗旱参谋和耳目,是水利事业重要的排头尖兵,是有志青年报效祖国的舞台。我下决心好好学习,努力工作,为水文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。
通过工作和学习,我明白做好水文工作要有吃苦耐劳、耐住寂寞的精神。我们常常2、3人坚守在测站,有时几个月也不回家1次,工作之余,就讨论问题,学习规范,练习写字。当时国家还不富裕,水文站基本都在农村,工作生活条件多年未改善,就显得很差了,夜里观测水位都是拿着手电筒带着水位记载本,施测流量遇上停电还要人工手摇笨重的测流绞车,遇上暴雨洪水,八段、二十四段次观测水位,加上抢测洪峰那就更辛苦,工作了一夜,由于测站人员有限,第二天还要接着干,几天几夜熬得头昏眼花,然而,保证测得到、测得准,报得出、报得及时是水文人的信条,再苦再累也不会掉链子。
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,不等不靠,敢于面对,充分发挥测站各自的能力,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保证水文资料的真实、可靠和全面。2000年我在黄桥水文站工作,7月的大洪水持续了近一个月,全站水文职工坚守岗位,日夜奋战,当时报汛条件有限,测站只有一部电话,线路出现故障时,还要到镇上邮局拍发水情电报。记得一次深夜,我冒着大雨到邮局去报汛,路上电闪雷鸣,蹚水踏泥,深一脚浅一脚赶到邮局时,我也变成了“落汤鸡”,当时我就一个想法,无论如何也要把水情信息报上去,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。
水文站工作单调、重复、清淡,知道的人也少,工资也不高,工作条件艰苦,远离城镇,勤俭节约成为水文人风气,青菜自己种,吃水从井里打,坚守测站与亲人长期分离,默默付出,这是水文人工作生活的常态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水文事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水文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,水文现代化、水文信息时代到来,短短几十年,从过去的水文站手提流速仪、人工采样、人工监测降水量、缆绳船测、手工整编到现在的防汛测报系统、遥测系统、资料整编系统建设,ADCP等新仪器的普及,水文工作大踏步跟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。如今信息传输实现多元化、快速化,雨水情、墒情等水文信息实现了自动记录、自动转发、自动处理、实时查询、远程会商。水文大数据、互联网+水文改善了水文人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,提高了测报预报精度,下一步我们将在精准水文社会服务上下功夫。
随着河南省水文监测管理体质改革,测站水文职工实现了“华丽转身”,由水文站向测区水文局转变,由测站河边向城市转移,办公室窗明几净,办公有电脑,巡测有汽车,登录水情信息平台,遥测站点的水情信息一览无余,水文各要素测验基本实现自动化、现代化。探索创新,服务社会,转变作风,树立水文新形象,打造特色水文产品,水文工作为经济社会以及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治理管理提供科技支撑,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回顾历史,展望未来,水文人将继续努力工作,时刻坚守岗位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。(太康水文局 王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