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正廉洁古今谈四则
——支部书记上廉政党课课件 主讲 张铁印
一、“四知”明世 清白传家
《后汉书·杨震列传》记载:杨震字伯起 ,弘农华阴人也。震少好学,明经博览,无不穷究。诸儒为之语曰:“关西孔子杨伯起。”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,举茂才,四迁荆州刺史、东莱太守。当之郡,道经昌邑,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密曰:“暮夜无知者。”震曰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者!”密愧而出。后转涿郡太守。性公廉,不受私谒。子孙常蔬食步行,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,震不肯,曰:“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!”
杨震,字伯起,弘农华阴人。杨震从小好学,博通经术。众儒生说:“杨伯起是关西孔子啊。”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,就派人征召他,推举他为秀才,多次升迁,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。当他赴任途中,路上经过昌邑,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,前来拜见,到了夜里,王密带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。杨震说:“我了解你,你却不了解我,这是为什么呢?”王密说:“夜里没有人知道。”杨震说:“上天知道,神明知道,我知道,你知道。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!”王密羞愧地出去了。后来杨震调到涿郡任太守。他本性公正廉洁,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。他的子孙常吃粗茶淡饭,步行出门,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劝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,杨震不肯答应,说:“让后代做清正廉洁官员的子孙,把这个留给他们,不也是最优厚财富吗?”
据《后汉书·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》续齐谐记曰:“宝年九岁时,至华阴山北,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,坠于树下,为蝼蚁所困。宝取之以归,置巾箱中,唯食黄花,百余日毛羽成,乃飞去。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:‘我西王母使者,君仁爱救拯,实感成济。’以白环四枚与宝:‘令君子孙洁白,位登三事,当如此环矣。’”
杨宝九岁时,在华阴山北,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,坠落在树下,为蝼蚁所困。杨宝怜之,就将它带回家,放在巾箱中。黄雀只吃黄花,百日之后羽毛丰满,振翅飞走。当夜,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:“我是西王母的使者,君仁爱救拯,实感成济。”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,说:“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,为政清廉,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。”
果如黄衣童子所言,杨宝的儿子杨震、孙子杨秉、曾孙杨赐、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,而且都刚正不阿,为政清廉,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。
二、公生明、廉生威
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;廉则吏不敢慢,公则民不敢欺;公生明,廉生威。
是说,官吏不是害怕我的严厉而是害怕我廉洁,百姓不是对我的才能心服而是对我的公正心服;为人廉洁,那么官吏不敢有所怠慢;处事公正,那么百姓不敢有所欺骗。处事公正就能够明辨是非,能够获取群众的信任。做人廉洁就能够树立威信,能够得到百姓的厚爱。
据考证,这块由明代山东巡抚年富书写的《官箴》,最先是由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四年(公元1 5 0 1 年)八月刻立于泰安府衙的。《官箴》就是做官的座右铭,文中字字警策,句句药石,说明了为官清正廉洁,就能树威信;办事公道正派,就能安定人心。
据载,最先立此言为碑的顾景祥一生为官清正廉明。后用楷体书《官箴》刻石的山东巡抚年富,也是为官清正廉明,刚直不阿。《明史》载,他是一代廉吏。清代的名臣颜希深、颜俭、颜伯焘祖孙三代乃是《官箴》广泛传播的继承人,西安碑林的《官箴》刻石是颜俭之子颜伯焘所为。公元1 8 2 2 年(清宣宗道光二年),他任陕西延绥道台,并携其父所刻《官箴》刻石上任。一个简单的“廉”字,分量却很重,成为明清以来一些官吏引以自戒的座右铭。后来,朱镕基同志发现了这通《官箴》,甚为推崇,作为座右铭,并在多种场合引用,至此,“公生明、廉生威”的《官箴》广泛地流传开来。
三、守法度者最快活
《明史杂俎》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日早朝,朱元璋突然问身边的群臣:“天下何人最快活?”有说,功高盖世者最快活,有说,位居显赫者最快活,有说,金榜题名者最快活,有说,富甲一方者最快活。朱元璋听后都不满意。这时,一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:“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。”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,夸赞万钢的见解“甚是独到”。万钢的确很有见地,时至今日,此话也是至理名言。无论是平面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遵纪守法,便能快乐自由。如果违法乱纪,虽然可能会“快乐自由”一时,但最终肯定会失去快乐自由,到那时,就悔之晚矣。
四、参透“穷”字保廉洁
“穷”字为会意字,是说人在狭小的空穴中有力使不上,场面很窘迫。穷的本义有两项,一是指物资缺乏,贫穷;一是指处境恶劣,不得志,困穷。
古往今来,穷困让人潦倒,贫穷人人害怕。贫穷像座大山,不知压垮了多少英雄汉!摧毁了多少人的人生信仰!“人穷志短,马瘦毛长。”“贫在大街无人问,富居深山有远亲。”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。在穷困的压榨下,有些人“见财起意”而丧失了廉洁的操守,成为金钱的奴隶;有些人为了“子孙不能再受穷”而要“摆脱贫困”,从而走上贪污受贿的不归路;有些人为了“体面的生活”、“仕途顺利”而贪污腐化以致堕落,最后铁窗忏悔。
所以,保持廉洁的操守,不能不面对“穷”的问题。缺乏必要的生活物资条件,生存难以为继,人还能保持廉洁的操守吗?当人生不得志、穷途末路时,还能保持廉洁吗?
这两个问题不好回答,还是让孔子回答吧。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推行其政治主张,到处碰壁,当时子路就问他: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他说道德高尚的人也会有不得志、穷途末路的时候吗?孔子说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孔子说君子在不得志、穷途末路的时候也会坚守原则,不会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,小人就不一样了,小人在困穷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。孔子感慨说只有君子才有受穷的资格呀!小人受不得穷的。
再看看圣贤的做派。战国初期,魏文侯礼贤下士,师事儒门弟子子夏、田子方、段干木等人,任用李悝、翟璜为相,乐羊、吴起等为将。任用吴起,打得秦军不敢东顾,在河西建立吴城;任用西门豹治邺;任用乐羊打下了赵国的国中之国——中山国。一时人才济济,变法图强,称霸诸侯。
魏国打下中山国后,魏文侯任命太子魏击为中山君。魏击受命去上任,路上遇到田子方乘敝车而来,魏击慌忙下车,拱立道旁致敬。(田子方,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,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,魏文侯慕名聘他为师,执礼甚恭。其为人也,刚毅果决,傲王侯而轻富贵。)田子方驱车直过,傲然不顾。魏击心怀不平,叫人拉住他的车问:“富贵者骄人乎?贫贱者骄人乎?”田子方大笑说:“自古以来,只有贫贱者骄人,哪有富贵者骄人的道理!国君而骄人,则不保社稷;大夫而骄人,则不保宗庙;楚灵王以骄亡其国,智伯瑶以骄亡其家。富贵之不足恃明矣!若夫贫贱之士,食不过藜藿,衣不过布褐,无求于人,无欲于世。遇到好士之主,自乐而就之,言听计合,勉为之留;不然,则浩然长往,谁能禁焉?武王能诛万乘之纣,而不能屈首阳之二士,盖贫贱之足贵如此!”太子魏击大惭,谢罪而去。魏文侯听说田子方不屈于太子,益加敬礼。
再看看孙中山妙对张之洞。孙中山留学归国,途经武昌,听说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,就想见见他,便投名刺曰:“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。”张之洞见来人口气不小,便在名刺上书曰:“持三字帖 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。”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递进去: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 布衣亦可傲王侯。张之洞看后暗自称奇,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。两人的妙对,遂成为中国楹联史上的佳话。
常言说: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”孔子是大道不行、不得志之穷,田子方是出身贫贱的穷人,孙中山彼时虽一介布衣,但满腹经纶,胸怀天下。他们虽“穷”,但精神富有,所以人生也豁达。“穷且愈坚,不坠青云之志;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”怎样对待贫穷和困穷,三位圣贤的诠释值得我们深思。
我绝不赞美贫穷,我诅咒贫穷,贫穷就意味着野蛮、落后。人穷志不可短,人类需要积极进取,奋发有为,创造财富,摆脱贫穷。正是人类不断地发挥聪明才智,不断地创造财富,人类社会才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,从物质匮乏逐步走向富足。
古今中外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发展生产、创造财富作为中心工作任务。管子说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民不足而治之者,未之有也。”是说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才能注重礼节,基本生存、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,要想把国家治理好,那是不可能的。孔子的施政思路也是先使民“富之”,而后“教之”。
今天,中国的领导者反复强调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,要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”,“一心一意谋发展”,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所以,创造社会财富,社会不断进步,人民富裕,人人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。
人类追求美好生活、追求财富,为之奋斗,创造财富,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。关键在于财富的取得,是否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、辛勤劳动的结果,是否符合道义,是否合法?
人之患,在于必须的东西不多,而欲望太多。孔子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如果人们信奉“金钱万能”、“金钱至上”,不择手段猎取财富,那这个社会就成了问题。
同时,人们对于“穷”的认知和理解,有其相对性,常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。俗话说,人比人气死人,在这样的情况下,怎样对待“穷”显得尤其重要。知足就能常乐,盲目攀比而胡作非为,就有可能守不住廉洁的操守,进而留下终身的遗憾。
因为“穷”而颓废,丧失进取心,断不可取;崇拜金钱,追求享乐,不择手段,丧失廉洁的操守,更不可取。所以,参透“穷”字很重要,参透“穷”字天地宽。